首開我國機制紅茶先河——馮紹裘傳奇故事之二
馮紹裘(1900—1987),中國紅茶之父。滇紅、寧紅創始人,宜紅、祁紅由其負責改進技術,為我國紅茶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馮先生生于1900年,弱冠之年步入河北省保定農業??茖W校求學四年,主修土壤學、農業氣象、茶葉制造。畢業后,他在湖南安化茶葉講習所、長沙高級農校任教五年,又在湖南安化茶場、湖南農業試驗場從事茶葉研制五年。這為他以后成為茶葉名家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1933年,馮先生由方翰周介紹到江西修水合辦實驗茶場(偽中央農業實驗所和滬漢兩商品實驗局合辦)任技術員,搞寧紅初制實驗工作,以改進寧紅的品質。該場系上海出口茶商(廣幫)在寧紅茶區白鷴坑設立的振植制茶公司舊址,有茶園百余畝,一所制茶廠,裝有小型立式鍋爐蒸汽機和臥式柴油機各一部,中小型木質揉茶機四臺,篩場、撿廠、烘房等簡單設備,每年可產紅茶數十擔,運上海試銷出口。馮紹裘先生認為只有改變該廠老采,及時開園,廢除不衛生的腳踩機揉結合的做法,加強機揉,掌握發酵適度和烘干過程,控制溫度,反復試驗,做到茶葉條線緊細,葉底紅勻,湯濃味爽,在精制篩撿過程中,做到老嫩分清,梗片去盡,才能達到條線整齊,色澤烏潤的產品。于是,他設計了一套紅茶初制機械設備,首開我國機制紅茶先河,成為我國機制紅茶的開端。茶界名家胡浩川先生當時品嘗了馮紹裘第一次試制出來的“寧紅”茶,興奮地稱贊他“一鳴驚人”。第二年,馮紹裘又仿照錫蘭(即今斯里蘭卡)李普頓茶樣,制成一種橙黃、白毫碎茶,其湯色紅艷,滋味鮮濃,完全可與李普頓茶樣相媲美,成為茶市的搶手貨。
1949年,馮紹裘先生受大會的委托前往上海、杭州各茶廠,研究決定篩、切、撿、干各種機器型號和所需數量,為全國各加工廠配備一整套加工機器。是年冬請中央工業部派員繪圖趕制完成,于50年春茶季節先后裝運各茶廠安裝,五一前后開工,加工精制茶葉出口。為了各種加工廠配備機器動力,馮紹裘先生于50年二月間由中南區茶葉公司派往上海與華東茶葉公司會商趕辦各茶廠必須加配所需的動力機和整套傳動裝置的設備。馮紹裘先生研究選定的篩、切、風、揀、干系列茶葉加工設備,取代舊社會茶全部使用人工篩、切、風、撿、烘的手工操作方法,大大節約勞動力、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我國茶葉加工初步走上半機械化生產的道路。很快,這套設備便應用于全國各大茶廠。
武漢解放后,年逾五旬的馮紹裘受中南軍政委員會主席林彪之命擔任中南茶葉公司副總經理兼漢口茶廠廠長。當時漢口茶廠以拼配出口紅茶為主要業務。從50年至57年全部采用加大官推,手搖裝箱的人工拼裝方法,既花費大量勞力、工時多、強度大、功效低,而且拼配不均,職工晝夜不停,汗流浹背,遠不能按時完成出口任務。 1958年馮紹裘先生組織全廠職工討論提出徹底改變落后笨重的拼裝方法。建議采用比例口下茶流動拼配,機器搖裝的流水作業,通過生產實踐八小時可拼裝紅茶五十至六十噸,每年三千噸“號碼”紅茶 的拼配任務,在一個季度就能超額完成。1976年,漢口茶廠獲得出口工業品生產專項資金,并經外貿部、財政部批準修建紅茶拼配車間。上等的茶葉資源、專業的生產規模、精湛的制茶工藝、嚴格的管理體制、有序的分配體系使漢口茶廠成為純正宜紅茶的代表。
1958年,他設計的恩施“58”型揉捻機和60型宜紅精制聯合機在全國推廣。這一系列制茶機具對我國的茶葉加工由手工操作過渡到半機械化和機械化操作起到了重要作用。馮紹裘先生畢生致力于茶葉改制,特別是以工夫紅茶為主的初精工機具的改革,其創制和改制的機具已無法悉數統計,對我國茶葉加工從手工操作過渡到半機械化和機械化起到了重要作用。